“和幾個大網紅合作已經是很賺錢的生意,但我們的夢想不止于此。”MODE創始人馬宇翔說。
從最初的導購形態到海外版的紅人電商,MODE第三階段最大的轉變是專注于平臺,類似“淘寶的紅人店版”——讓每一個網紅都可以在MODE開店,做自己的品牌。已有品牌的網紅可直接入駐,還沒有商品的網紅,平臺提供供應鏈支持,幫助其建立個人品牌。
紅人經濟是一個前后端緊密結合的生意,紅人通過自己的審美判斷選款、對接ODM工廠快速生產出貨、以預售形式賣給消費者,20天左右能夠完成銷售的閉環。
MODE借力未被充分利用的國外網紅資源,做外國人的快時尚生意;同時利用國內的柔性供應鏈,完成后端的設計、打樣和生產。這其中最核心的是“貨源能力”,由于缺乏供應鏈的支撐,國外網紅離“貨”太遠,仍然停留在推薦ZARA、H&M、TopShop等快時尚品牌。
每個網紅有不同的審美偏好,每個網紅店鋪也有不同的風格。粉絲對網紅審美判斷的認同——“她喜歡的東西我也喜歡”,是網紅經濟背后的邏輯。MODE希望通過國內的制造能力,能夠幫助網紅開創更具風格的款式,如哥特風、波西米亞風等。
具體而言,MODE和網紅的合作有兩種形式。對于粉絲量幾百萬的大網紅,MODE提供從設計、打樣、預售、生產、發貨的一整套服務,生產中的布料、采購、加工等環節均由MODE把控。而對于粉絲量較小的中小網紅,MODE不提供原創設計,和國內的十多家ODM工廠合作,將ODM工廠的樣衣加入到商品庫中,由網紅選款后進行生產。
馬宇翔說,大網紅和小網紅的區分是一個過渡的階段,小網紅在沒有組貨能力的時候,可以先從現有的貨品中挑選,能夠銷售到一定量級后,平臺同樣會提供一系列相應的服務。
紅人經濟在國內興起的時間較早,也不乏張大奕、雪梨等一眾網紅,再加上國內的制造資源,為什么國內沒有出現類似的平臺?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網紅經濟是淘寶的核心戰略,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淘寶和微博之間的強綁定關系,也限制了產生新平臺的可能性。
MODE仍處于跑馬圈地的階段,有六七個大網紅,平臺入駐網紅400-500個。當前MODE面臨的挑戰在于速度,能否率先建立起規模效應、讓網紅產生“開店就想到MODE”的認知。接下來,當平臺掌控了網紅帶來的流量后,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設計規則、如何分配流量,幫助平臺上的網紅更好地變現。
根據MODE提供的數據,大網紅一次做5-7個款,每個款1000件,售罄率100%,銷售額200-300萬;中小網紅剛剛起步,每月300-400萬銷售額。馬宇翔表示,2017年預期每個月入駐100-200個網紅。網紅本來帶有流量,入駐的網紅越多,用戶量和交易量也會同步上升。